來看張亦絢和她的東西夥伴們! 打開一百個物件的暗門,走進感情的最夾層。 生命中最早的一支筆, 對正方形深深的迷戀, 口紅、髮夾、餅乾盒, 還有囤積過的拖鞋與培養情緒的行事曆, 「高領」記憶中的母親……。 這些都是她的感情百物, 讓我們想起,自己的感情百物又是什麼呢? 這本書是小說家張亦絢對生命中100個物件的感情用事。物件有些常見,比如眼鏡、單車、OK繃、帆布包、小鈴鐺、迷你指甲剪;有些僅此一件,像旅行帶回的明信片、鑰匙圈、紀念品;有些甚至「物已不存」。也有某些不起眼的東西,是因為時間的因素而逐漸獨特。選物的標準無關有用無用,重要的是「關於感情,它們可以說些什麼?」,帶領讀者打開100個物件的暗門,走進感情的最夾層。全書文字看似輕盈卻又深刻無比,一本你從未見過的張亦絢。 選物,既不是因為其居功厥偉,也不是只因為有趣,而是「關於感情,它們可以說些什麼?」——在這個度量上,我也規定自己:可以文學,但不可以太文學;可以藝術史,但不可以太藝術史。 ——摘錄自後記〈我想做一個奇奇怪怪的人〉
來看張亦絢和她的東西夥伴們! 打開一百個物件的暗門,走進感情的最夾層。 生命中最早的一支筆, 對正方形深深的迷戀, 口紅、髮夾、餅乾盒, 還有囤積過的拖鞋與培養情緒的行事曆, 「高領」記憶中的母親……。 這些都是她的感情百物, 讓我們想起,自己的感情百物又是什麼呢? 這本書是小說家張亦絢對生命中100個物件的感情用事。物件有些常見,比如眼鏡、單車、OK繃、帆布包、小鈴鐺、迷你指甲剪;有些僅此一件,像旅行帶回的明信片、鑰匙圈、紀念品;有些甚至「物已不存」。也有某些不起眼的東西,是因為時間的因素而逐漸獨特。選物的標準無關有用無用,重要的是「關於感情,它們可以說些什麼?」,帶領讀者打開100個物件的暗門,走進感情的最夾層。全書文字看似輕盈卻又深刻無比,一本你從未見過的張亦絢。 選物,既不是因為其居功厥偉,也不是只因為有趣,而是「關於感情,它們可以說些什麼?」——在這個度量上,我也規定自己:可以文學,但不可以太文學;可以藝術史,但不可以太藝術史。 ——摘錄自後記〈我想做一個奇奇怪怪的人〉